捷克没有中国式高考

01/04/2021

我的二个孩子,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大学。

我是个没有毅力的人,所以,在他们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虽然曾经怀有一些抱负,不光孩子难坚持,自己也坚持不下来,就放弃了督学。

我有点怀疑自己对待孩子的学习,是不是有些过度不闻不问了。

捷克这里的五分制和中国国内不同,1分是完美,2分较好,3分是好,4分及格,5分是差。

我对孩子比较常说的话是,这门课,你本来应该得1分的,怎么得到2分;这门课你怎么居然得到4分啦。最多是稍微吓唬吓唬他们,我猜他们给我看成绩的时候,可能会担心妈妈失望,但是,不至于担心妈妈发火。

看到低分,说不忧虑是假的,但是,忧虑的情绪,都不会坚持很久。

孩子对我说的话是,3分就是好,好的意思,就是好啊。

这里的教育体制,大体是这样,最基础的教育五年,中等基础教育四年,高等基础教育四年。

学校是这样的,有的基础学校,只有小学五个年级;有的基础学校有九个年级,有点像中国的小学加初中。有的中学,是八个年级,有点像中国的初中加高中,有的中学只有四个年级,那就相当于只有高中。还有六年制中学,生源就是九年制初级学校,学生七年级毕业可以接着来上六年制高中。

总之,关键点是十三年义务教育。

我家老大,在七年级的时候,自己主动提出来去报考一所六年制高中,那所高中恐怕是全国最优秀的之一,报名录取率大概是十分之一。

他既然自己提出来,我就帮他复习,他数学基础不怎么好,我的数学也忘的差不多了,而且,同一道题,我发现他们老师教的解题思路和我能回忆起来的解题思路,还有些差异。不管怎么说,他的七年级数学,我勉强可以辅导。但是,越辅导,越心急,忍不住就发火骂他。当然,我基本上不会说"你真是个笨蛋",最多是心急、气恼,"这么简单的事情,怎么就不明白呢!"有时候恨不得气哭了,他也急哭了。

然后,我也心软了,他也乖乖地自己怯生生再来找我给他讲述。因为是他自己心血来潮要去考那所学校的。

我并不觉得他能考上,这种心态自然不应该给到他太大的压力,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我越这样,他越希望证明自己。我心里说,希望他别垫底就好,虽说这么想,去看成绩的时候,还是抱着一丝丝希望,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胜出呢。

后来他对我说,那些考上的,都是读书读傻的样子。

作为母亲,既担心给他太大的压力,把孩子压出心理不健康,又有点担心完全不提要求,孩子没有进取心。

结果,当然是没考上,也没垫底。他还在原来的九年制初级学校继续就读。

八年级、九年级,他当上了学校学生会主席,还组织学校的小型长跑比赛,毕业之前,跟老师要了二节课,给全班同学拍了一段假唱MTV,最后一个镜头,是全班同学在教室里,乱作一团,上凳子的,上桌子的,站在课桌上举着凳子的,忽然间,老师推门进来,一个惊讶的表情,视频结束。

从他自顾地打算去尝试那所六年制高中开始,我发现他的成绩比过去好了,这也许就是在孩子身上自有的进取心开始发生作用,当然,也不要指望全是1分。

他在小学后期,就和我们讨论过,说去职业学校很正常的。

这里要再做个简单的介绍。捷克的高中,和中国在形式上差不多,有普通高中,职业学校、中专,当然这边都是四年,同时,也有二、三年的技术培训学校,文凭就差一些。

和中国差别比较大的,除了三年四年的读书年份以外,还有一点,从职业学校、专业学校去考大学是件平常的事情,而且,有些专业,那些在中学阶段已经涉猎过的,到了大学同类专业,对比从普通高中考来的学生,还更有优势。

社会人士,报考大学也是一样的,很自由。如果是社会人士报考,差别是,他们没有一直集中学习,所以,自己可能会觉得需要特别的预热复习功课,这点对比在校学生,算是劣势。

另外,这里考高中考大学,都不是全国统考,都是到你申请的学校去考试,学校自己确定评分、录取标准。

我的儿子,从七、八年级,和我们聊天的时候,就会说到,上中等专业学校,既能考大学,如果考不上,还有一技之长,比较容易找到工作,所以,他很多同学都是这样打算的。我们听到,一方面就记起自己上中学的时候,家里曾经这样议论过,学一技之长,总能找到饭碗,这好像是很久远之前很朴素的想法;另一方面还是多少怀着应该读完普通高中再选专业的执念,毕竟应该打好基础。

为了这件事情,我们专门请他课外班的美术老师吃了一顿火锅。那位老师说,如果他自己愿意而且你们也认为他多半会去学艺术,那没必要等到高中毕业之后再选择艺术学院。那位老师说,他有个学生,家长也是觉得孩子晚些再决定方向比较好,结果普通高中毕业,还是进了艺术院校,学生本人回来讲,自己高中浪费了很多时间。

我们的担心,当然是,如果他选择了艺术高中,相当于道路变得窄了,只能孤注一掷去考艺术院校,到时候考不上艺术院校怎么办?那位老师也给我们解释了,除了我们看在眼前的二、三所艺术院校,当然,是很难考取的,还存在着各种其他高等艺术专业学校,也就是说,还有很多其他机会。另外,老师也说到,如果我们商量之后决定了,孩子去报考艺术类高中,他会帮助参谋并且帮忙辅导。

老师说,但是,你们做好思想准备,艺术家都是很穷的。

儿子说,妈妈,以后我可能挣不了多少钱。

其实,考取艺术高中,也不容易。全世界的艺术青年都是大把大把的,但是艺术学校和院校有限。儿子从我们这里的首都布拉格考到外地去了,因为他报志愿的那所布拉格艺术学校,他选的那个专业,竞争太激烈,没考上。

他考上的那所外地学校质量很好,百年历史,在全国范围内,数得上。但是,竞争远远不如首都的学校激烈。学校教学风气比较踏实而且开放。比如,儿子在上学期间,在学校做了一个作品,学校给他提供了一间教室,他运了半吨沙子,在教室里做了一个沙滩,沙滩上摆了二把晒太阳的折叠椅,前方是用投影仪播放的大海。捷克是没有海岸线的内陆国家,他们那个城市有一个城市设计比赛,假如这个城市有......。儿子的作品就是就着这个城市设计比赛,叫做"假如这个城市有海"。倒不是说,他的想法和作品有多奇妙,这件事情,我觉得最让我感叹的,是学校能够允许他干这件事,很了不起。当然,我还是很自豪,他能说服学校让他做这件事。

高中毕业之后,儿子考上了捷克最好的二所艺术学院。

这个事情是这样的,他分别去报考这两所学院的相关专业,而且,具体到导师工作室,这点和非艺术专业会有些差别。然后,根据院校的要求,提供作业,包括作品、设计、笔记等等素材,也包括当面考试等环节。

总之,都是小录取率,他很幸运,都考上了。

经过权衡,对其中一位导师说了抱歉,虽然,那位老师还写邮件希望挽留他。这个环节呢,就是他考上了两家,于是变成了他选择学校,而不仅仅是学校选择他。

其他的学生,也都是可以同时报考二所或更多学校,或者同一个学校的多个专业,如果同时被录取,都会进入学生自己要放弃其中之一的环节。

不仅高中考大学是这样,初级学校考高中,也是这样的。

这里又有个故事,就是中学生考上大学,二个必备条件,一个条件是高中统考及格,有高中毕业文凭;另一个条件是被报考的学校录取。

他同时被二所大学的专业导师录取了,他掌握主动权。

高中统考呢,有必考课程,也有自选课程。我记得当时是这样的,捷克语是必考,数学和外语选一科,另外,学校还有一门展现专长的指定科目。现在好像有所变化,数学已经升格为必考科目了。

总之,我儿子选考外语,但是,考试那天起晚了,因为他自己在外地上学,我们完全疏于管理,根本不知道哪天考试。所以,他虽然考上了大学,但是,没有拿到高中毕业证书。

还有一次补考机会,如果补考没通过的话,还可以在大学申请推迟入学一年。

他考外语是有把握的,只是必须保证不掉链子按时到场。

大学的导师开玩笑说,我会设置一个闹铃,在你补考那天叫醒你。

我反复跟他确认了,不需要我住到他在的那个城市现场监督。

总之,有惊无险,他没误考。

现在他是大学三年级,读完六年,会拿到硕士学位,不过,正在和学校申请休学一年,打算去报考一家德国的艺术学院,因为他对目前的学院感到不满足,认为不会再有太大的收获。但是,他要去报考的那家学院,只是三年制,读完拿到学士学位。而且,德国的学校,大家都知道读下来是件吃力的事情。

故事进行到这里,还不是完成时,其实永远都是进行时。

我儿子的专业,算是小众专业,但是,回顾他的经历,也有普遍意义。

我的小儿子,目前在高中,因为有老大的经验,对老二的学习就更加没有担心,预计他在七年级、八年级,会开始有自觉的要求,果然是这样的。

他从九年初级学校,凭借中等成绩考入目前这所设计类型的高中专业班,到学校之后,成为班里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学校不会排名的,但是在期中期末,老师还是会用某种方式,表扬一下成绩最好的几个学生。我家老二有幸遭到过表扬。

但是,他在小学不是这样的,每次开家长会,老师会发一张开家长会那个星期最近的各科成绩,成绩单都会扣在课桌上,每次我拿起来的时候,多少还是有点心虚。

我基本上没有干涉过他玩儿电脑和游戏,也没能力干涉,不过,暗中观察过,比如,看到他玩儿了一会儿游戏之后,就开始画画了,或者,开始看动画片了。从这样的情况里,我比较确定,他对于游戏或者动画片,算是着迷但不算沉迷。而且,他能够告诉我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都是从网上看到的,也会从网上寻找一些比如数学题的解法,有些小视频,开放前边的解题步骤,再往后就需要交钱,这个时候,他也会和我分享,然后,我们根据看到的步骤,再试图自己把题目解出来,而不必缴费。

他们从初级学校毕业的时候,全班同学印了文化衫,每人一件,还送给学校和老师,文化衫背面是全班师生的名字,正面印着,"我们最好的老师,谷歌"。

上高中之后,他对我的数学仍然抱有一丝希望,有时候希望我能帮忙解题,我也很希望自己具备这个能力,不过,每次他来求助,都是失望而归,然后依靠自己上网查,或者额外请教老师。

他们毕业之后的出路在哪里呢?老大学了艺术,要么做艺术家,要么做策展人,要么做老师,也或者转行卖艺术品,或做一些设计的工作。一切看发展看机会。

老二呢,我们一直还是有些暗示,希望他进大学学习,他说还不知道学什么专业。

我想,天生我材必有用吧。我们自己这些年,都没有做大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也基本上没有用到之前拿过的文凭。算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兴趣和机遇,我相信孩子们的能力不差,也同样会有他们的机遇。

从他们的成长经历中,我最后悔的是没有在他们成长的每一天睁大眼睛好好看着,不知道忙忙碌碌做了些什么,好像生活都还没有准备好某种模式,就不再需要准备了,不知不觉,他们长大了,时间流逝过去了。

他们的故事先放在这里,说说其他人。

有一次回国,和老同学相遇,她刚刚办好了去美国的移民,她告诉我,他们在美国的房子是学区房,孩子也都选好了非常优秀的学校,而且,学校的竞争还是挺激烈的。

另外一位老同学的儿子,在美国的大学里。

听到他们讲述为孩子们安排一切的故事,我其实心里暗自有点小庆幸,我们和孩子,没有进入到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去美国,不管是拼经济实力还是争学习成绩的竞争洪流。

我感觉在欧洲这个状态挺舒适的,没有太多的焦虑,如果这个环境能够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孩子们总体来说是幸福的,虽然,每个家庭每个孩子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苦恼。

这里的差别在哪儿呢?

我曾经写过一篇反对中国高考的文章,被一个朋友留言说,何不食肉糜,他的意思是,你不了解现状,站着说话不腰疼,高考是多少普通家庭甚至贫困家庭孩子翻身的唯一途径。

我想是这样吧,也许在一定的阶段里,这件事情还只能这样办。但是,我们必须要了解事情应该是什么样的,只有了解到事情应该是什么样的,才有可能让现实在一定的时候有所好转。

从我的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经历里,我需要说明的是,这里面可以看到好几个社会元素,这些元素越多,我们作为这个社会里,微不足道的一个个家庭,一个个孩子,感受到的压力才越少。

当我们看到这些,了解这些,即便我们没有办法做出大的改变,我们总可以尽可能做出些调整,而且,对未来有一些思考。即便我们的子女教育还是焦虑的,总不能继续把焦虑遗传给孙子女吧。

我想说哪些能够减少焦虑的元素呢?

我居住的这个国家,没有全国统一高考。全国统一高考看似公平的背后是什么呢?是全国至少是全省所有的同龄青年人,都用一把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的尺子来量,也就是全社会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人。

用这把尺子衡量,选上通过的人,刷掉不能通过的人。

但是,就像人的脾气秉性是天性里的一样,多样性也是社会的先天属性,结果,一个多样的社会,只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年轻人,有各种各样天赋或者特点的人,都要在好几年的时间里,收敛自己,按照这一把尺子的标准冲刺,冲出来才有希望。

刚好适合这把尺子的人,没有问题;并未必适合的,即便冲出来,花费的是属于自己的生命的时间和精力,做了很多不适合自己的努力;还有一些,完全不适合这把尺子,就被过滤掉了。

这把尺子太简单了,它消磨了我们这个社会的丰富多样妙趣横生。对于我们每个家庭每个孩子来说,给我们所谓的公平竞争的时候,也给到我们巨大的而且是一元化的压力,而对那些不适合这把尺子的人,并不公平。

统一高考还有个问题,就是在无限开发自己的潜能的竞争过程中,我们自己欺骗了自己。这么说吧,比如二个学生得到同样的成绩,其中一个只需要正常时间学习即可,另一个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起早贪黑。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个起早贪黑的学生有志气,而且通过努力超越了自己获得了他个人的成功。可能是的,但是,这个成绩,其实也是一种假象,如果他一直保持这样的水平,就需要一直起早贪黑,这显然不是我们生活的目标,如果他一旦追求从容的生活,可能就跌落下来,或者感觉和争取到的环境不相适应,于是压力重重。我自己的同学就曾经有抑郁症患者,其中就包括这样的原因,通过自己的辛苦付出把自己骗了,然后,按照假象来要求自己,结果陷入了压力恶循环。

得到抑郁症的例子,是比较极端了。但是,本质上道理是相似的。

我们有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骗过自己?开发自己潜能的同时,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我其实一直觉得自己患有高考后遗症,背在自己身上很多年,我以现在的年纪,最感到后悔的,是在上学的时候,没有看更多小说,没有机会对自然界或者对艺术或者对音乐发生一些散漫的兴趣,我想我是从拼高考那个年代,丧失了从容生活的能力。

所以,作为家长,我希望在可能的情况下,给我的孩子们留出感受生活的机会。

统一高考是自上而下的制度,带来一致性的简单化,简单化派生出不公平,伤害社会多样性。与此相似的,是哪些没有国家政策之下的统一量具,但是,社会里仍然存在同一个流向的洪流,人们都在被卷入洪流,竞争相似的选择,比如常青藤名校。这种情况,给个人带来的影响相似。

有一天,和朋友聊天,说到欧洲的学校在什么世界大排名当中,好像都排不到前茅,朋友一句话,说中了要点,因为这种排名会讲究综合实力,而欧洲的很多大专院校,是有历史沿革的,就好像欧洲自然发育出来的城市,没有那种空降般的大建设大发展,规模有限。院校也是这样,可能拥有一些质量精良的专业、教研室,但是,规模有限,就没有办法和那些综合类大学相提并论。

于是,事情的一面变成了拼不过排不上。

事情的另一面呢,就是分散而多样。

分散而多样的学校分布,加上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甚至导师的自主招生,再加上学生可以同时申请二所(以上)的学校专业,可以叫做双向选择吧。

这样形成的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是一张网,是个网状结构,而不是金字塔,越往上人越稀少竞争越激烈的金字塔。

在一张网里游弋,对比攀爬金字塔,焦虑感一定小很多。

这是社会大背景,社会大背景,既不是我们每个人能改变的,但也不能是我们每个人都丢给社会而不去试图改变的。

我们自己能做点什么呢?我们自己至少能做的是--心态。

什么心态呢?

要不要用孩子的今天换所谓的明天的幸福?这是一笔划算的交易吗?明天不是今天的结果,今天和明天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是平等重要的。明天是个不确定,今天已经握在手里了,为什么拿手里的快乐和从容去换取一个不确定的明天呢?

要让孩子做人还是做工具?我们每个人在这个社会里,都是人也都是工具。我们如果一点工具都不做,一点功能都不具备,显然太超现实了,我们需要一些相互服务的功能、使用价值,让我们在这个社会里能生存,但同时,我们还需要自由和快乐。所以,在我们担心孩子是不是具备足够功能性的同时,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让他为此失去太多的天性。

我们也许也已经弄丢了自己,我们需要寻找自己,同时,我们不要再把孩子弄丢,我们不能把孩子当作一个教育工厂的产品,一个做题家,如果是这样,他会挣扎在自己和弄丢自己,做人和做产品的边缘,焦虑就产生了。

所以,不能在功能的道路上越陷越深,那是没头儿的,你能学8小时,别人能学10小时,别人能学12小时,你就能学14小时、不睡觉。没有人能赢得这场比赛,但是在参加这场比赛的时候,你就开始在拿自己做代价,赢不了比赛是一重不快乐,弄丢自己又是一重不快乐,双重的不快乐,甚至多重的不快乐,为什么呢?

不妨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设置一个止损或者叫做熔断机制,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不要无休止地参加竞争。

再画一个饼吧,当我们有足够多的人都尊重自己和子女的特点,这个社会也就具有多元化特征了,来自社会的压力也会减少一些,焦虑感也会降低的。


刊于《世界博览》杂志2021年第7期


Create your website for free! This website was made with Webnode. Create your own for free today! Get star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