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台德的恩恩怨怨

01/05/2009

你的民族,我的土地

利贝雷茨(捷克语名称:Liberec 德语名称:Reichenberg)在捷克北部,五万人口,有一座白老虎落户的动物园,还有捷克第一个室内游乐中心。从首都布拉格开车向北,经过一百多公里高速路进城,第一个感觉,道路两旁的旧房子都很讲究,隐约流露着昔日的富足,那座哥特式的市政厅很高也有气魄,似乎提醒我们不能小看这座城市。

和住在这里的朋友碰头,他带我们上山。爱吹牛的朋友,一路上喋喋不休,"咱利贝雷茨有欧洲最好的跳台跳雪设备!""是最好的之一!"我纠正他的说法。城边的耶什杰(Jizerske Hory)山,夏天可以登高,冬天可以滑雪,2009年初承办了国际雪联冠军锦标赛。

在捷克找一座美丽山城并不难,令人过目不忘的,利贝雷茨算一个。海拔1012米的耶什杰山顶,矗立着银灰色巨型建筑,像个倒扣的漏斗,这是捷克著名建筑师卡雷尔·胡巴切克(K.Hubacek)1960年代的杰作--电视转播塔,正在申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电视塔旁边有块石头,上面插着一根铁针,问朋友什么意思,他嗫嚅了一阵,我们跑到塔座里面的餐厅,去问代卖纪念品的服务员,我们的样子十分热切,他却轻描淡写,"那是山顶啊"自然山顶制高点,反被高塔衬得那么渺小。

站在山上,凭栏远眺,辽阔的北波西米亚大地绿草如茵红房点点,丝毫看不出那些不平静岁月留下的痕迹。

你的民族,我的土地

我的脚下,就是历史上的"苏台德区"。

捷克斯洛伐克北部的苏台德山脉,以及大半捷克斯洛伐克边境地带,曾经是德裔为主的居住区,被称作苏台德区。其中,在捷克北、西、南边境连成片的区域,刚好围绕捷克版图,成为马蹄形。

苏台德地区从13世纪前起,就属于波希米亚、摩拉维亚等的领地,也就是说一战之后,随同波希米亚、摩亚维亚、斯洛伐克整体划分到新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有着充足的历史渊源和根据。

德裔和捷克裔的民族冲突自古就有,19世纪再次浮现。1848年,哈布斯堡统治下的地区,革命烽烟四起,日耳曼人、匈牙利人、波兰人、捷克人、和南欧的各民族,纷纷掀起民族革命运动,要求自治、独立,同时期,还出现了德语地区要组建德意志统一国家的诉求,不能简单地说这等同于后来希特勒的"奋斗"之一--建立包括所有日耳曼血统人民(如奥地利、荷兰、捷克等地的日耳曼人)在内的大德意志国家(泛日耳曼主义,Pan-Germanism ),但至少这种种族情绪,是前后相关联的。捷克语地区的反应呢,非常坚决地要把波希米亚和大德意志区分开。

一战结束,古老的秩序也告结束,欧洲开始按照现代概念规划国家,本着民族自决的原则建国,于是出现了那个著名的无解方程,"一个国家究竟是一块土地,还是一群同种同源的人民。如果是同种同源的人民,哪一个共同因素应占优先地位,种族、宗教或语言?"苏台德地区就成了矛盾焦点之一,德裔要求民族自治,回归德奥大家庭,布拉格政府要保住领土完整。

这个时候的捷克人,终于摆脱了哈布斯堡几百年的统治,从民族压抑中解放出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空气中弥漫着对日耳曼人的轻蔑甚至侮辱,还有野蛮恶性事件,美国总统威尔逊派来的大使柯立芝就见证了捷克警察过度对待苏台德和平示威的事件,杀死了54人,包括女人和儿童。而杜勒斯还是力主保持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完整,他们一厢情愿地希望捷克的德裔能够融入捷克主流社会。

按照1921年的人口统计,捷克斯洛伐克有德裔人口312万,占总人口的23.4%,是捷克人、斯洛伐克人之后的第三大族群。而在苏台德地区,德裔就是绝对多数了。

事实往往与愿望相违,德裔人口非但没有融入捷克主流,反而身在曹营心在汉。这种心绪基于民族国家的理念支撑。

1918年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正式建国。10月29日和30日就陆续出现了四个闹分家的区域政府,一个叫日尔曼波希米亚,在捷克西部和北部,首府利贝雷茨。一个苏台德省,占据东北部,奥巴瓦(Opava,当时的德语名Troppau)为首府,两地都声称是德奥共和国省份。西南捷克的波希米亚森林区和东南捷克的日耳曼南摩拉维亚,则声称分别归上、下奥地利。虽然最终都没分化成功,二十年努力却一直没有停止。民族国家出生与隐患并存。

战前,赫拉巴尔的小个子

捷克著名作家赫拉巴尔,写过一本小说《我曾经侍候过英国国王》,前几年拍摄了同名电影。

小说的背景恰好覆盖二战前后几十年。主人公是个小个子,娶了家在苏台德地区的日耳曼女孩。初次见面的时候,有一段对话,小个子说,"捷克人欺侮那些可怜的日耳曼族大学生太可怕了,我在民族大街亲眼看见捷克人脱下日耳曼族大学生的白袜子,还撕破了两名日耳曼学生的褐色衬衫。"女孩说"我们的领袖不会听之任之。"当然,她的领袖不是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而是希特勒。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爱德华·贝奈斯(Edvard Benes)说了,解决民族矛盾的妥善办法,就是逐步迁走所有的德裔人口。看看小个子任职的巴黎饭店,侍者们总是让德裔客人受尽难堪,不仅如此,整个社会抢占日耳曼人土地,工作、救济、分配诸多不平等,的确令捷克的德裔感到痛苦无望。

不能说正是捷克自己把苏台德推向"第三帝国"的怀抱,但是盲目的民族主义给希特勒号召"回归帝国"制造"苏台德危机"提供了机会和口实。

接下来,英法的绥靖政策,令希特勒更加放肆,在没有邀请捷克斯洛伐克政治家参加的情况下,英法德意签署慕尼黑协定,割让苏台德地区,无力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也只有被迫接受,从1938年10月1日到10日,苏台德地区移交给德国,割让区的北部和西部建立了"苏台德行政区",首府就是现在的利贝雷茨。

后面的事,似乎更加"顺理成章",吞并捷克,入侵波兰,惨烈的二战全面爆发。

战后,可怕的复仇

有一本书,正面描写了战后历史的另一面,作者是美国人德扎亚斯(Alfred-maurice de zayas),曾任联合国高级人权专员,书名是《可怕的复仇--对东欧日耳曼人的种族清洗》,封底有一段伦敦泰晤士报的评论文字,"这是一个日耳曼人发现他们自己在错误的时间呆在错误的地点的故事。二百万人的死亡,和一千五百万人的迁徙--被他们的敌对国从其版图迁到德国无所谓哪个地方。"

捷克东部主要城市布尔诺,战争刚刚结束,1945年5月30日夜里,集体性驱逐2万名德裔,强制他们步行56公里去往奥地利。当时主要的德裔成年男性都成了战俘,被强制行进的多是老人、女人和儿童。最惨的是,当他们终于到达边境,驻守的苏联军队却禁止他们过境,让他们往回走。这一路确认的死亡人数达800名,这件事被称为"布尔诺死亡行军"。

从利贝雷茨,沿着与国界平行的欧洲442号公路,也就是沿着"马蹄"型,往西走约90公里,就到了乌斯季城(Usti nad labem),因为易北河穿城而过,城市全名易北河上的乌斯季,这里发生过另一起战后屠杀。1945年7月31日下午3点半,一个临时军火供应站爆炸,紧跟着城市的四个地方开始屠杀德国人,战败的德国人都带着白色袖标,非常容易辨认。在一座跨河大桥上,有个德国人高喊口号,被众人扔下水,他挣扎着想游出来,却被乱枪打死。其他德国人,包括下班过桥的工人,一个妇女和她小推车里的孩子,都被扔下河扫射。鞭打、刀刺 、射杀、溺水,战后的革命护卫队、捷克苏联士兵等参加了暴行。市长和部分捷克市民、设法帮助受害者。

特蕾津转运集中营,1945年到1948年间,执行的功能和纳粹占领时几乎一样,只不过流向和角色变换,作为俘虏收容所,转移和驱逐德裔,城市里可以发生那样的惨案,单边权力收容所的境况可想而知。

事实上,从1943年开始,捷克的流亡政府就开始考虑战后安置,向盟军提出驱逐德裔的建议,贝内斯法令也允许没收德裔财产。没有达成国际驱逐协议的时候,也没有妨碍捷克盼望单一民族国家的诉求,没有妨碍为此排斥德裔,同时,要避免德裔的危险性和复仇,也是驱逐德意志人的缘由。另外,有历史研究指出,两个极端事件是某些党派集团为给波茨坦会议施压故意操纵的,不管怎么说,1945年8月2日结束的波茨坦会议,正式同意驱逐境外德裔回到德国。此前被称为"野蛮"驱逐,影响到50万人,此后有规章的移民开始,1946年的10个月中,估计有223万多德意志人被驱逐,其中三分之二输入到后来的西德,三分之一到东德。

种族迁徙直接造成24000人死亡,62000人失踪,大约24万德裔留在捷克,包括熟练技能的工人以及被认可的反法西斯人士。不同组织公布的研究数字不尽相同,兵荒马乱,统计标准不一,苏台德德意志人组织的数字大大高于官方公布。

作为事实结果,当前捷克的德意志人口仅占全国1200万人口的1%。

肯定不能单方面责怪战后东欧国家对德裔的血腥报复,但是也不能因为纳粹犯下的反人类罪行,就对历史的另一面听之任之视而不见。乌斯季屠杀60年之后,乌斯季市长在大桥上为死难者纪念牌揭幕,1997年2月,捷克议会通过和德国的和解条约,捷克人对当时把苏台德德意志人驱逐出境表示歉意,但诚意不够,德国对当时占领捷克表示哀痛,也有过场之嫌。

思念总在分手后

这只是发生在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情况,如同那本书中作的描述,战后整个东欧地区对日耳曼人的种族清洗相当严重,特别是波兰边界西移到奥德河和尼斯河线,以及苏联红军的报复行为。随着档案解密,越来越多惊心动魄的事实浮出水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著作出版发行。

这段历史不应该简单理解为"反暴行的暴行",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走过一百年不止,而一百年困惑和迷茫,人类在理性非理性人性非人性之间徘徊。

东西欧铁幕刚刚落下的那些年,很多捷克人跑到德国打工,几年下来攒的钱,回到捷克摇身一变就成为小老板。当时,捷克人的生活水平和西方差距比较大,消费也便宜,每到周末,利贝雷茨街头,到处是德国人的声音。他们过境吃饭、加油、休闲,加起来的费用,和在德国吃一顿饭差不多。后来,捷克物价越来越高,这种情况才减少,不过,两国的经贸合作更加紧密而且深刻,德国是捷克最大的贸易伙伴。

捷克、波兰、德国的边境地带,有三个城镇,捷克的利贝雷茨,波兰的叶莱尼亚古拉(Jerenia Gora),和德国的齐陶(Zittau),结成三地姐妹城市,组成跨国地区联盟,有自己的管理委员会,做了很多合作项目。在捷德边境的幼儿园,也进行着有趣的互访项目,说德语和说捷克语的孩子们,定期组织共同的活动,这个项目希望加强两边孩子的互相了解,从小感受两边的语境。

人们为了分清彼此,支付了惨重代价,而分清彼此之后,发现了彼此的需要。

刊于《看世界》杂志2009年5月号


Create your website for free! This website was made with Webnode. Create your own for free today! Get star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