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布拉格《法道》

17/03/2017

贸易展览宫咖啡馆

咖啡馆立柱上,包裹了绚丽的鲜花墙纸,边上还停放着一辆自行车,车筐装着鲜花。With Flowers。

2013年11月30日起,艾未未每天都在北京工作室门外的自行车车篮里放一束鲜花,有时还会在花中插一张亲友或支持者寄给他的卡片,并拍照发布在Twitter上,用艺术家独特的方式为自己声援。2015年7月22日重新拿到护照的这一天,他刚好摆放了第600束表达抗议的鲜花。(摘自《600束鲜花后,艾未未重获护照》)

贸易展览宫门口

迎面竖立着一座琥珀色水晶落地灯,圆木立柱来自中国明代古庙,光滑柱面上布满曲折的花纹,年轮般蔓延着。这件作品叫做旅行灯(Traveling Light)。

艾未未大型艺术个展于2017年3月16日,在布拉格开幕。

捷克国家美术馆馆长伊日•法伊克和策展总监亚当•布达克清楚记得2015年到北京拜访艾未未,2016年2月,国家美术馆前面的平台竖起12生肖,艾未未曾用那些救助上岸难民的金色保暖锡纸把作品包住,直到揭幕;如今是2017年3月,展览将持续到2018年1月7日。

接待大厅

天花板上,盘旋着1000书包组成的蛇形,这件装置,游走于中国上海、美国旧金山、日本东京、加拿大安大略省、意大利佛罗伦萨......。

时隔9年,布拉格,盘旋的蛇形书包,令人们再次记起2008年那场著名的灾难。艾未未和助手们从地震现场搜集了遇难学生的书包,通过公民调查搜集到5196个遇难学生的信息,那些本来不该在灾难中如此脆弱的生命,却因人性渎职戛然而止。

蛇形书包装置(Back Packs),如同罹难学生的纪念碑,不由得令我想起特蕾津(Terezín)集中营里犹太孩子们的诗和画,还有利迪策(Lidice)的儿童群雕,那些逝去的幼小生命,值得人们认真追究任何一种意外死亡背后的原因,并立即制止它的重复。

美术馆一楼中厅堆积着陶瓷作品《葵花籽》
Sunflower seeds

中国人最常见的零食,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却是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且容易被忽略的部分。看似相同,其实,每颗都是独立个体。

东翼,陶瓷语言
The Language of Ceramics

由艾未未和荷兰艺术家埃德蒙德•德瓦尔(Edmund de Waal)共同策划,2016年在奥地利格拉茨首展。

南翼,洗衣房 Laundromat

如同一间工作状态的洗衣店,衣架上悬挂着分类编号的衣服,地上铺满鞋子。这些主要是从Idomeni难民营叙利亚难民那里收集的。这件作品曾于2016年在纽约展出,此次是在欧洲首展。

艾未未这样描述:"因为在难民离开家的时候他们都会带上必需品,比如说:护照,手机。其它就是衣服,儿童的奶嘴,我还曾在一艘船上见到过一本圣经。可以想象当一个人离开家,这就是他们的所有。"

走进"洗衣店",接近这些日常熟悉的贴身物品,衣服和鞋子的来源,令人感到似乎和其原主人之间发生着生动的联系。

展厅墙壁用Idomeni难民营图片制作的墙纸覆盖。

前往难民营拍摄的工作人员有一个WhatsApp工作群,他们每天都把各地难民的新闻发到群里,工作群的记录拼成地纸,铺满展厅地面。作品名称"Human Flow Newsfeed"。

展厅空间里同时播放在Idomeni难民营拍摄的视频。

中央大厅通道

黑白壁纸,六组主题图案层叠排列,分别表现战争、难民等主题。

美术馆的中央展厅:法道
LAW OF JOURNEY, Zákon Cesty

中央展厅多年来首次揭开遮盖顶窗的窗帘,透过全透明的屋顶,人们可以直视天空。60米长的庞大黑色气船悬吊着,几乎充满了展厅空间,船上挤满258名穿戴救生衣的黑色橡胶人,男人、女人、孩子,甚至襁褓中的婴儿。

我们看过搭建的过程,也看到工作人员给一个个大约2米到4米高的各种人型充气,当巨船悬吊起来,还是感受到未曾意料的冲击。

捷克是没有接收难民的国家之一,捷克国家美术馆的策展总监,也是《法道》主策展人之一的亚当•布达克(Adam Budak)说,我们应该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距离布拉格仅仅1400公里以外,比如马其顿,比如希腊,正在发生着什么。

他还特别提到,这座贸易展览宫,建成的时代是一战之后的繁荣末期,一战前后,大批斯拉夫人、犹太人、南欧人移民美国,接下来,1929年到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无数人为了生存离家出走。而二战期间,1939年到1941年,这座宫殿,曾被当作发配犹太人去往特蕾津(Terezín)集中营的转运场所,短期留住过无数犹太难民。

中央展厅,这栋现代主义建筑的核心所在,巨型难民船"法道",好像横亘在时间和当下的交叉路口。艾未未的艺术装置和其空间的对话,耐人寻味。

直接面对具象的逃难个体,人们都会饱含同情,这种最直接的情感,恰恰直抵最高端的人道主义,基本的恰恰是本质的。

艾未未的助手们,久久不能忘记在难民营拍摄的景象。靠岸的难民船上,长时间海上漂流,便溺、恶臭、寒冷彻骨,有时活人甚至和已经死去的人紧挨在一起,因为途中没人敢动,第一次看到他们活着上岸,感到震撼和敬佩。展厅播放的录像,那些不平静的日子,工作人员们和难民们同吃同住,那只小猫,是家庭的一员,不能丢下,于是执意带着上路;铁路线上的孩子,不忘冲着摄像机回过头招招手。在难民的帐篷里,虽然食物种类少的可怜,但人们尽可能搭配,并且保持着用餐的仪式感。"他们这样趟过河,我们也这样趟过去。他们跟我们说,咱们一起走,我说,是啊,咱们一起走,可其实,我们拍完了就会回家......"

面对在蓝天下漂浮着的气船"法道",我们说,"规模巨大!",艾未未直白地回答"这还大?如果看到那么多难民,这什么都不是......"在技术大学演讲,回复观众提问,他说,"我做的都是赝品,做给博物馆和收藏赝品的藏家的。难民需要被关注!"。

而我们接收到的各种信息,也可以显示,从基本的情感反射到顶端的政治正确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方向和距离。

比如,各国接收难民的政策,如同很多无法进行测试的政策,一经实施,就发生了难以估量的社会影响,撼动已然存在的平衡,催生出爆发式的机会和陷阱,甚至包括灰色生存地带的解构和重组。

而一种文明时间之下天经地义顺其自然的情感话语和解决方式,空降到另一种文明空间里,可能带来解读错乱和频率失调。大规模难民潮和一连串极端事件组合在一起,人们不断发出质疑和问责,其中也包括对艾未未坚持不懈难民主题作品的异议。

这世界从来不曾静止,为了生存而流动的人类从来不曾停歇,任何人都和难民有过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卡雷尔•施瓦岑贝格参加了技术大学图书馆的讨论,在展览开幕时也来到美术馆,他说看到"一只小船"。我说,"人类危机未曾停止,永不停止。"他说,"因为我们从不改变。"

Create your website for free! This website was made with Webnode. Create your own for free today! Get star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