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拉几亚王国探秘

01/03/2009

瓦拉几亚王国探秘

赶往瓦拉几亚

挂通瓦拉几亚王国外交部长的电话,哈拉比斯(Harabis)很随和,告诉我们次日就有活动,不妨过来看看。心血来潮,又逢周末,临时决定动身拜访。

下大雪,目的地在山区,不敢掉以轻心,等孩子们放学一到家,就火急火燎招呼他们上路,晚饭也没敢停留,在布尔诺附近的麦当劳买了外卖。从布拉格出发已经走了二百公里,还有一百多公里的路。天已经黑了,导航仪一反常态,自顾地把我们带离高速,也就只好傻乎乎地跟着它的指示,小心翼翼地奔波在摩拉维亚的乡村小路上。

九点多,才到达罗史诺夫小镇,哈拉比斯已经帮忙预定了一家三星级旅馆。

停车场的车,都深埋在雪里,旅馆门口,站着几个少男少女,男孩西服革履,女孩浓妆艳抹,穿着露背的晚装,大雪中聚在户外抽烟聊天。大堂里沸沸扬扬,衣着光鲜的年轻人和中年人合影拍照,几个身材高挑的女孩,斜挎绶带往来穿梭。一问才知道,当地学校在组织活动。

第二天,我们去看"谢肉节"狂欢,哈拉比斯说他下午也来。

走进一片小木屋组合的公园,在欧洲习惯了没有围墙,这样的公园还真不多见,它是"瓦拉几亚露天博物馆",我觉得叫 "民俗村"倒更贴切。这么冷的天,这么大的雪,这里又不是繁华聚人的都市,露天活动能有几个人来啊?

瓦拉几亚人

注意到瓦拉几亚,是从《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何亮亮那里,猜想他看到一些台湾、新加坡报纸同时转载了《纽约时报》的文章,说捷克的"恶搞"王国,瓦拉几亚发生"政变"。政变不是小事儿,就拿来讲故事,被我们听到,在捷克住了许多年,居然没去看过,就坐不住了。

现在罗马尼亚的东南部,中世纪曾经叫做瓦拉几亚公国。我们知道的罗马尼亚吸血鬼故事,就来自这里。那是15世纪的时候,奥图曼土耳其帝国经常进犯邻国瓦拉几亚,当时的君主弗拉德三世,曾把二万名土耳其俘虏用木樁活活洞穿,再一个个并排在街道两旁,以示警告,果然有威慑效果,而弗德拉三世也因此声名远播,恶名千古。特别是他还用同样的方法对付国内的反对派、罪犯,和一切他不想看到的人,这样的血腥、残暴,和恐怖,慢慢演变结合艺术创作,成就了吸血僵尸的传说,罗马尼亚也成为吸血鬼的发源地。

不过我们说到的是捷克境内摩拉维亚地区的瓦拉几亚,具体位置在捷克东北部,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地区的贝斯基山区,斯洛伐克边境附近。学者们对这里人们的方言词汇、生活习惯,和牧羊习惯研究证明,早在14世纪到17世纪,罗马尼亚地区的瓦拉几亚人北迁到此,并很快融入当地人的生活。

移民几百年了,他们从骨子里承认自己是有地方特点的捷克人。

世界知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在这里,当时属于奥匈帝国,弗洛伊德四岁的时候,随家庭移居,一直生活在奥地利。

"谢肉节"狂欢

公园里看不到别的材料,木房子、木桥、木亭子、木指路牌,有一座全木教堂,连里面的圣母像也是木雕的,我们是"叶公好龙"型的环保族,不用来自己住,不必担心保暖和安全,所以,充分愉悦地在古朴原始的木屋之间欢蹦乱跳惊喜非常。大雪纷纷,漫天飞舞,在布拉格那样的城市中,绝对体验不到这种感觉。

道路两旁和主广场四周,摆满了摊位,看起来像我们的传统庙会,穿着民俗服装的摊主,卖些本地小吃、陶罐、木笛,还有肉。有一家挂着鲜羊腿,令我想起一个朋友曾经神秘兮兮地请我们在布拉格吃涮羊肉,说他有野路子搞到整羊。现在特别惧怕复杂烹饪,忍住了没买,摊位上的小伙子,眼里流露出几分失望,可能我刚看到羊腿的时候表现得过于兴高采烈,后来就不好意思再和他对视。

广场边上有个小院,里面是参赛的"屠夫",人们用"屠夫"这个原始词儿,其实,就是烹牛煮羊的厨师,和肉联厂代表,拿出他们制作的各种熟肉制品,供游客品尝,再进行有奖投票评选。这时候我们发现,公园里早已经聚满了人。

解释一下"谢肉节"。我们知道西方有来源于宗教的"狂欢节",从一月份的主显节开始,到复活节之前第七个星期三,也就是叫做四旬斋的斋戒日之前,这段时间,正值冬季,按照原始农牧业习惯,是休息和祈求来年的日子,人们就花天酒地好吃懒做,特别是越接近斋戒日,人们越大吃大喝大闹,到斋戒前一天,达到高潮,于是,各地留下狂欢的习俗。狂欢的内容和形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结合着当地风俗,在捷克就叫做"和肉说拜拜"(MASOPUST),--"谢肉节",也有其他国家这么叫。进入现代社会,古老的节庆习俗,跟着新时代的特点渐变。在捷克,有的地方借这个时候搞"屠宰节",有的地方搞"庙会",不过,大家都延续着共有习俗,假面舞会或者假面游街。

来了。

一群形形色色的牛鬼蛇神,有个姑娘头上装了红犄角,漂亮的脸蛋上涂满了炭,穿一件粗麻黑毛衣美滋滋地旋转着,旁边那个个子不高嗓门很大的中年男人,身上裹着羊皮袄,脑袋上顶着一把扫帚,这叫扫烟囱的人,他基本上是队伍司令,妖魔鬼怪都跟着他的叫喊行动。另外一拨民族舞队也到了,年轻人们单穿着绣花边泡泡袖的白衬衫,罩小马甲,姑娘们单薄的花裙子,大雪天里一点儿不含糊。小伙子们二人一排排成队,队首推举一抱松枝,后面每一排抬一根木棒,三、四根木棒之间铁链相连,叮叮当当拖着走,据说这是斯洛伐克边境地带的风俗,叫做"镣铐缠绕的木剑",象征生命不息和季节更替。

随着他们走走停停蹦蹦跳跳,来逛的老百姓都兴奋起来,一起唱唱跳跳,还有"票友"小组预谋好的即兴演出。

哈拉比斯和他的痩鸡王国

哈拉比斯到了我们约定的地点,他先拨我的手机号码,见我接听算是认准了人,"我看见你了!"。

他右脸上有块红斑,个子很小,整个"瓦拉几亚王国"就出自这很不起眼之人的"寓言"。

哈拉比斯是职业摄影师,走过很多国家,在加拿大生活过两年,在印度住过一年。回到捷克以后,他想推广出国旅游,但是成绩平平,无意中发现家乡美丽的田园、怡人的山色,和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旅游资源都没有被很好地开发出来,突然间爆发灵感,他查阅了相当多的历史资料,描绘出版图轮廓,构建了"瓦拉几亚王国"的概念。王国规模很可观呢,有包括40"艘"划艇的王国舰队,一辆黄色的共产主义时代豪华轿车,王国空军则拥有5架轻型飞机。

好像我们运动会都有吉祥物一样,王国的形象代言人是一只头上竖着几撮毛的"痩鸡",瓦拉几亚王国,又称"瘦鸡王国"。

哈拉比斯很健谈,邀我们到他办公室,说等下午大活动的时候再回来。

路边停着一辆大巴,一些形形色色古怪装扮的人聚在那儿,他们都认识哈拉比斯,见我们在一起,便毫不介意地拿起口红,往我们脸上乱画,让我们觉得也算是过节的圈内人了。

几分钟就走到他的办公室,在这里看到了好奇已久的瓦拉几亚王国护照、货币,和大学教程。

国王

进一步谈话,从"政变"开始。

既然是"王国",就需要国王,当时有几个人选,而捷克的小丑演员波里夫卡(Bolek Polivka)演技好知名度高,本人也有兴趣,双方一拍即合。2000年9月,做了一场有5000人参加的"加冕礼"活动,波里夫卡粉墨登场。记得听过演艺明星说,演一场皇帝戏,回到家也习惯性摆谱。何况波里夫拉,在电视中他把自己封为"至尊无尚的永恒波列斯拉夫一世",实景中扮演国王,就慢慢忘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也许是演得太好了,开始用虚拟的角色,作现实中的决策。瓦拉几亚王国的法定啤酒是捷克的"拉代卡斯特"(Radegast),"法定"背后是专卖合约,可"国王"和皮尔森(Plzen)的朋友喝一顿,头脑一热,胸脯一拍,王国的事儿,俺说了算,从今往后,换酒牌!结果,"瓦拉几亚王国"给人家"拉代卡斯特"啤酒赔钱。他还开设领事馆,也没忘记在现实中为继续扮演国王要高价,终于弄得"垂帘听政"顶着王国外长头衔的哈拉比斯忍无可忍,就搞了一场"政变"。宣传企划高手的哈拉比斯,为此导演了王公大臣齐聚的罢黜大会,这是2001年。波里夫卡也自有他的道理,一开始是大家玩儿的,后来既然演变成商业行为,就告上法庭争夺王国所有权,法庭说,你们王国里边的事儿,我们管不了,在我们捷克共和国,这个"瓦拉几亚王国"概念,所有人还是哈拉比斯。

现在没有国王了,"王母娘娘"当政。这位王母娘娘雅米拉(Jarmila Šuláková),有摩拉维亚民歌女歌王之美称,瓦拉几亚中心地带的赛津(Vsetín)人,年近八旬,对名利看得淡,和年轻人们玩儿得好,十多年前她还玩儿过摇滚乐。

护照、货币、大学

我问到护照,哈拉比斯拿来送给我们一人一本,让人很不好意思,不过真的很想"入籍"。我的编号080056,和普通护照看起来区别不大,不同的是在红色编号下面加注了一行小字,"此护照不是捷克共和国的官方证件"。据说哈拉比斯曾经持瓦拉几亚王国护照从加拿大国境到阿拉斯加,也有当真的巴基斯坦人要求政治避难,这提醒了概念王国,不要玩儿过火,才加上这么一行声明。护照用八国文字书写权利和义务,责任的第一条--你可以丢失任何东西,但是不能失去幽默。

虽然都说捷克人很会幽默,也正因为捷克人惯有的幽默,才造就了瓦拉几亚王国的诞生,还是有很多附近的村民忧心忡忡,我们不想发那么多护照给外边的人,我们不想要那么多外边的人移民到瓦拉几亚王国!

美国前总统布什也曾经是瓦拉几亚王国公民,那是布什作得克萨斯州长的时候,一位捷克移民送给他三件礼物,其中包括瓦拉几亚王国护照。后来,做总统的布什进攻伊拉克,极端厌恶战争的哈拉比斯就在2003年宣布注销布什的"公民"权。

我们聊到捷克政坛,当今的总理托布拉内克也有一本"瓦国"护照,还有刚刚被踢出政府的初内克,他们两个都是本地人。哈拉比斯告诉我,其实,并没有把每个护照持有人的姓名都登记在册,不过通过发行编号,能统计出王国"公民"的数量。

护照在"瓦拉几亚王国"内的旅游点可以买到,150克朗(约合50人民币),这也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渠道之一。

还有纪念币。

本来设计了区内流通货币叫做"Jurovalsar",2000年5月投入运行,才发现是件及其复杂的事情,只好作罢,代之以很多旅游区都发行的纪念币。我尽可能地发挥想象力,那就好像我们到美食街,进去的时候换一百、两百餐券,在美食街里面消费,出来的时候,可以把没花掉的再换成钱拿走。那么,哈拉比斯他们就必须和尽可能多的本地旅游机构、餐馆、旅馆、博物馆签署详细的协议,让他们接受"代金券"规则,然后,还需要有一间中间兑换机构来协调兑换,"瓦拉几亚元"毕竟不能真的流通。

纪念币一面是王母雅米拉的头像,头像下面写着面值一又二分之一元,另一面是王国的国徽,两把斧子和一只草帽。每销售一枚纪念币,雅米拉能分到一成形象使用费。

大学是怎么回事?哈拉比斯解释说,就是深度专题旅游项目,比如品酒,经过专家讲课、实地品尝、参观酒窖一系列带有培训性质的旅游活动,再通过品酒考试,就可以领取王国大学品酒专业的毕业证书。

哈拉比斯如数家珍般地摆出本地的特产李子酒(白兰地),我们谢绝了他要送的很多纪念礼品,说心领好意,但是李子酒一定要带上!他的态度是如此坚决。

捷克式幽默

哈拉比斯的创意概念,很快被接受成为地方政府的旅游推广概念,区内的旅游点也纷纷加入这个迷人的概念王国,用"瓦拉几亚王国"作为共同的品牌。众多参与者,营造出"假戏真做"的境界,"瓦拉几亚"的自然风光乡土人情,一时间在美丽的捷克脱颖而出,人们带着好奇心和参与体验的情趣,跑来过一把游戏瘾。

概念的所有者,属于哈拉比斯2000年注册的"瓦拉几亚王国有限公司",而概念的生成,按照哈拉比斯的话说,这是典型的捷克幽默,但是,这不是政治,仅仅是个幽默,是个游戏,是个地区推广概念。他有几分恶作剧般满足感地告诉我们"好多人以为我们是个想从捷克独立出去的国家,就像塞尔维亚的科索沃。"

那捷克式的幽默是什么?虚构。哈拉比斯的回答毫不犹豫。他讲起2005年评选历史上最伟大的捷克人那件事,我还记忆犹新,古代的查理四世最终战胜了备受人尊敬的第一个共和国总统马萨里克。哈拉比斯要讲的不是这段,"关公战秦琼"之前,还有"孙猴子"的故事。最初,得票最高的,其实是亚拉·茨摩曼(Jára Cimrman),他是捷克剧作家兹丹尼克·斯维拉克(Zdeněk Svěrák)和伊希·舍巴内克(Jiří Šebánek)创造出来的人物,第一次出场在广播节目"蜘蛛无酒精酒吧"。后来他成为好多书、戏剧,和电影的主角。2005年,人们选的是他,主办单位不得不增加附加条款--必须确有其人,这才取消了亚拉·茨摩曼的参赛资格,为此还遭到相当的抗议。

这就是捷克人的幽默,哈拉比斯解释说,大约和我们民族长期在夹缝中求生存有关系,被哈布斯堡统治四百年,被前苏联钳制四十年,对于捷克人来说没有什么是神圣的。我听朋友说过,捷克人信教的比例在欧洲最低。而捷克人喜欢从幻想和虚构中得到满足,就有了亚拉,有了哈拉比斯的概念"瓦拉几亚"王国。

时间过得很快,我们赶紧返回"民俗村"。广场中间的积雪被清到四周,搭上平台。装束古怪的人们哭嚎着,走成一队,队首的神父和牧师,涂着小丑的红脸蛋,一边诵经一边偷酒喝,后面的人悲伤地扛着一个大提琴琴盒,上演了一出虚构的《大提琴葬礼》。

刊于《世界博览》2009年第7期


Create your website for free! This website was made with Webnode. Create your own for free today! Get star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