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分手隐情

01/08/2009

缘分总是天注定

——天鹅绒离婚的背后

布拉迪斯拉瓦,听到关于这个城市最多的,就是没什么可看的。于是,人们行走欧洲,一概把这里一带而过。

有位朋友差点到那里常驻,他跟我大发议论,"你知道最可恨的,人家跟我说,到这里常驻有三个好处,第一,离维也纳70公里。第二,离布达佩斯200公里。第三,离布拉格340公里。你看看世界上有几个国家的首都放在和三个国家交界的地方?!"

布拉迪斯拉瓦是斯洛伐克共和国的首都。

斯洛伐克历史不短,却是个极年轻的国家,到2009年,才刚刚建国16载。中年以上的人,大都还记得,1993年1月1日,捷克和斯洛伐克共和国一分为二,自此欧洲版图上出现了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长途区号也不得不出现三位数,00420和00421。

由于是和平分手,被称为"天鹅绒离婚"。这样的分家,在我们看来有点不可思议,特别是两德统一之后的三年,边上另外一个小国,居然分裂成两个更小的小国。

亲爱的,我们分手吧

1992年6月,捷克和斯洛伐克举行全民公投,决定分家与否,我当时正好在捷克的布尔诺和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瓦短暂停留。

记得是个星期五,投票前一天,布尔诺的一间咖啡厅,工程师辛格先生和我对面而坐。他曾经在中国的中捷合作卡车厂工作过两年, 爱上了厂里的广播员。回到捷克以后,辛格辞职、离婚,在布尔诺郊区建小房子,等待那位广播员的决定。谈起次日的全民投票, 他说心情不好,"我们两个民族虽然有差别,但是差别很小,我们的生活习惯,语言,行为方式都很相近,在一起也这么长时间了,大家是兄弟,是一个大家庭。天鹅绒革命前,很多领导都是斯洛伐克人,政府为了改变斯洛伐克原来的农业经济,对斯洛伐克做了大量投资,兴建新兴工业和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改善人们的住房,兴办教育等等,捷克人做了很多很多,就连斯洛伐克语言,都是由捷克人来帮助修订的。现在闹分家,纯粹是政治家的需要。我还不知道投票结果,但是我不高兴。"

一个星期之后,我来到布拉迪斯拉瓦,拜访斯坦尼斯拉夫先生。他在政府工作,妻子是教师,两个女儿,还记得老大名叫左拉。他们是典型的斯洛伐克人,住在一栋共产党时期兴建的公寓楼里。斯坦尼斯拉夫打开葡萄酒,拿出奶酪火腿,我们边吃边聊。谈到一周前投票分家,他兴奋地说,"哦,你们都知道结果了?我们斯洛伐克终于要独立了!我们民族本来就是自己一个国家。捷克人有他们的想法,我们在一起并不都愉快,他们把化工业都建到了斯洛伐克,打开窗户你看,多瑙河的那边,多少烟囱和管道,对环境污染严重,还有核电站,那都是他们不想要的,放到我们这边来了!我们也不想要这些。你看看多瑙河的水,原来清澈无比,现在混浊了,我们斯洛伐克的过去和对岸的奥地利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现在呢,那边的草都比我们的绿。"

后来,又有捷克朋友跟我们说过,其实根本不是民族问题,完全是政治操作。朋友的观点指向分家时,斯洛伐克部分的政治家梅恰尔等人,他们需要政治地位。而捷克方面也同意,是因为放掉斯洛伐克,可能更有效率,这样说的缘由之一,便是1990年代,捷克人均GDP比斯洛伐克高出20%,从捷克给斯洛伐克预算补贴,是一直以来的惯例,直到1991年1月停止。

199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实行多党派联合执政以后,源于捷克的政党极少在斯洛伐克获得支持,反之亦然,两个民族分庭抗礼界限分明。

1992年,捷克共和国选举瓦茨拉夫克劳斯作为总理,他们要求或者一个更加紧密的有实效的联盟,或者干脆分成2个独立的国家。弗拉基米尔·梅恰尔为代表的斯洛伐克政党,则要求宽松形式的联邦。6月份两方面频繁地开诚布公地谈判,7月17日,斯洛伐克议会采用了斯洛伐克民族独立声明。6天之后,克劳斯和梅恰尔在布拉迪斯拉瓦达成解散捷克斯洛伐克的协议。

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瓦茨拉夫哈维尔,本来反对解体,但是,顺从了他们的意志。当时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斯洛伐克裔的杜布切克,曾经是1968年布拉格之春倡导改革的领袖,颇具政治声望。1992年的时候,杜布切克出任斯洛伐克社会民主党主席,和联邦议会议长,他也反对分离,但是顺从民意。不幸的是,1992年9月1日,一场莫名其妙的车祸,使杜布切克终在11月7日离开人世。据说,他本应为几个前苏联克格勃官员的案件作证,而后来发现他的手提箱也失踪了。

11月13日,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大会通过了514号宪法,其中决定了两国的所有权划分。11月25日通过542号宪法,达成1992年12月31日正式分家的协议。

缘分总是天注定

捷克斯洛伐克放在一起到底合适不合适?他们最为调侃,也一语道破的名言,"捷克人喝啤酒,斯洛伐克人喝葡萄酒。"这句话虽然只是生活习惯,却给我们揭示了"自古以来"。

公元7世纪,中欧地区有个萨摩王朝,是斯洛夫人的第一个国家,考古发现包括当今捷克东部的摩拉维亚地区、斯洛伐克地区、下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部分地区,据说也包括现在捷克西半部的波希米亚,以及德国东北部易北河沿岸的部分地区。这大概是追溯到最早,捷克与斯洛伐克的渊源了。

公元9世纪,中欧地区有一个大摩拉维亚公国,范围包括现在的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部分地区,建国70多年后,被匈牙利人所灭。

民族渊源和远古的故事,我们看到两兄弟的亲近,接下来便是长久岁月的分别。

大摩拉维亚公国在10世纪,被匈牙利瓦解之后,斯洛伐克开始了一千多年作为匈牙利附庸的历史,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瓦还做过二百年匈牙利首都。这件事要从1526年匈牙利大败在土耳其苏莱曼大军手下说起,因为无力抵挡土耳其的进攻,匈牙利有些贵族就情愿让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作匈牙利王,好协助出兵抵抗土耳其。结果呢,哈布斯堡的费迪南一世统辖了一块叫做"皇家匈牙利"的土地,就是现在斯洛伐克的一部分,而对于匈牙利主要国土的存亡,根本没有出兵援助。这样土耳其人占据了大约相当于当今匈牙利的国土,当今的斯洛伐克在哈布斯堡家族的庇护下保留下来,成为尚且存在的匈牙利,布拉迪斯拉瓦,也就是当时的普雷斯堡(Pressburg)在1641年成为"皇家匈牙利的首都"。

1867年,随着奥匈帝国诞生,斯洛伐克跟着匈牙利,成为奥匈帝国的部分。

就是说,从公元10世纪到1918年,虽然有时大家有个共同的"大家长"--奥皇,但是,斯洛伐克一直跟着"小家长"匈牙利。而这一千多年,斯洛伐克则伴随着挣扎、寻求生存与权力的过程,同样也伴随着被匈牙利人同化,习惯喝葡萄酒的嗜好。

捷克呢,和日耳曼长久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早期普谢米斯立德王朝的瓦茨拉夫大公爵开始,就力主捷克要多些日耳曼而少些斯拉夫味道,接下来的几个国王,也一概和西边亲善。公元962年,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诞生的时候,波希米亚王国就被纳入其版图,虽然,这个所谓的"帝国"是十分松散的,更多的时候只是个名号而已,但是,这种名义上的隶属关系,还是意味着波希米亚王国混迹于日耳曼族群。1310年,普谢米斯立德王朝被卢森堡王朝取代,之后波希米亚王位,更在15世纪转到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手中。

波希米亚和德意志一起,被啤酒灌溉了几百年,而且,还酿出了世界上最好的啤酒--皮尔森。当然,混在日耳曼族的统治之下,捷克斯拉夫人并不那么心安理得,波希米亚历史上不断汹涌着反德的声浪。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正好给与这两个不断抗争的民族以独立的机会。1917年,捷克和斯洛伐克的代表,在宾夕法尼亚州签署匹兹堡协议,许诺二个平等民族建立一个共同国家。

建国元勋陨落之谜

从乱世到联合,不能不提到"建国三元勋"--马萨里克、贝内斯,和施特凡尼。

马萨里克是捷克人,出生在捷克和斯洛伐克交界处的霍多宁,极富政治眼光和前瞻力,一战爆发后,他开始在海外从事民族独立运动,并且及时地推断出战争的状况有可能令欧洲重组,德奥战败将有可能给捷克和斯洛伐克建立独立主权国家的机会。

贝内斯是捷克西部波希米亚人,极力主张捷克和斯洛伐克是同一个民族,甚至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少数民族政策也有些极端化。

施特凡尼来自斯洛伐克,曾在查理大学向马萨里克学习哲学,马萨里克关于捷克和斯洛伐克联合的理念对他影响深重。施特凡尼毕业后,曾经专心在巴黎从事太阳观测等天文学研究,直到战争爆发,他也及时意识到当时的形势是斯洛伐克和捷克民族独立的机遇,于是作为飞行员积极参战。

1916年,三个人为捷克、斯洛伐克联合独立建国开始共同的努力。

当时英法美把德意志作为主要目标,并没有要奥匈帝国解体的意思,而正是马萨里克的多方斡旋,从欧洲形势上分析小民族独立对于欧洲稳定的重大意义,还充分列举奥匈帝国存在的危险性,泛德意志的危险性,终于在1918年春天,协约国政府改变了对待奥匈帝国的政策,也将以马萨里克、贝内斯,和施特凡尼等人为主建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民议会组织视为事实政府。

当年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建国,马萨里克被选为第一任共和国总统。

但是,好景不长,1919年,施特凡尼与贝内斯及马萨里克之间的分歧就已经明显暴露,分歧的关键点,就在于斯洛伐克在捷克斯洛伐克共合国中的地位。1919年4月,贝内斯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我和施特凡尼有争执......,我们之间结束了,我的意思是,完全彻底地结束了......"

1919年5月4日,施特凡尼自己驾驶意大利的军用飞机,从意大利飞回斯洛伐克探望家人,在布拉迪斯拉瓦附近降落的时候,不幸被击毁身亡。作为飞行员,施特凡尼曾经在战争中执行了三十次飞行任务,都幸运生还,却死在自己人的枪口下,当时被烧得变形的黑色飞行服,至今还在博物馆保存着。官方的说法是,飞机上的意大利国旗,被军队误以为匈牙利的三色旗,而击机的真正原因至今仍然被强烈质疑,颇有舆论指向捷克。

短命的捷克斯洛伐克

1918年建国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确是个寿命很短的国家,之前的欧洲地图上不曾有,1993年之后也没有。

中间这70多年,还变换过几次国名,版图也几经变化,从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到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二战中分出纳粹苏台德区,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匈牙利高地,和外喀克尔巴阡山地区,还有在纳粹支持下一度独立的斯洛伐克。

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开国元勋之一,贝内斯作为共和国第二任总统,流亡英国,被国际社会承认为该国尚存的正式政府。同期,在莫斯科也有一个流亡政府,以共产党人哥特瓦尔德为首。二战结束至今,外喀尔巴阡山地区一直归属乌克兰,而剩下的捷克斯洛伐克部分呢,1945年到1959年叫共和国,1960年到1990年叫社会主义共和国,1990年到1992年叫联邦共和国,直到1993年1月1日,正式分别立国,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共和国。

别小看国名的变化,不光我们中国人讲究名正言顺,讲求名分,"社会主义"表明了体制,"联邦"表明了两个地区的政治地位。

70多年风风雨雨,恰恰是欧洲格局从古代变到现代,从纷争到落定的过程,捷克和斯洛伐克也好像一对乱世夫妻,冲动(也许还有彼此需要)之下组合了家庭,等回复到和平生活,才发现彼此之间竟然有那么多无法调和的不适,于是心平气和地分手。

刊于《看世界》杂志2009年8月号


Create your website for free! This website was made with Webnode. Create your own for free today! Get star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