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华人年轻妈妈聊俄乌

02/03/2022

2022年3月2日星期三

早晨起的比较早,去拿"胖孩儿"(叫FATBOY的懒人沙发)和床垫,本来都是家里的,某年某月某一天,被孩子拿出去参加艺术活动,然后,就一直扔在了做活动的地方,很久很久了。

约好了时间和地点,发现地址是"恰佩克兄弟街",还挺亲切的。恰佩克兄弟,哥哥是画家,弟弟是作家,"机器人"这个词的发明者,因为弟弟恰佩克的小说《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据说,"robot"这个词是哥哥想出来的。他们二位和卡夫卡、哈谢克,大体上算同时代的人,比卡夫卡他们小几岁而已。也就是说,他们都在年轻的时候,经历了一战,作家在二战前去世,画家死在集中营。我们专门去探访过恰佩克兄弟的出生地,Malé Svatoňovice,也来这条街看过,这里有栋房子,是兄弟俩的故居。于是,这条街用了"恰佩克兄弟"命名。

我们去的地方,在街道的另一头,也是一栋年代差不多的老房子,跟着拿钥匙的姑娘走在花园里,看杂草丛生无人打理的样子,进到不知为什么闲置的空屋中,感觉到年代积淀的美感,这么说有点煽情,但进入院落和房子的时候,真的有点小文艺的情绪跳了出来。

我们拉上了二件"胖孩儿"和二只床垫,送到画廊。

然后,我抽空去了一趟做Airbnb的公寓,房客刚刚离开,是一对90后的俄罗斯情侣,从登记信息上看,他们来自圣彼得堡附近。我们之间不曾谈论战争,我们的交流仅限于房东和房客的范畴。我进到房间,看到他们对公寓的使用很在意,甚至可以说很温柔,垃圾扔了,餐具刷干净了,多数房客会做的。我看到床盖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椅子上,床盖上的枕头也规规矩矩地放在隔板上,这在我经历的房客中不多见。

和几个年轻妈妈约好,聊聊眼前的事儿。他们几个有的是华人夫妇家庭,也有嫁给捷克人的跨种族家庭。这些年轻妈妈们有个聊天群,定期聚会,分享育儿经验,交换玩具、童书什么的。2019年10月,布拉格曾经发生过一件"涂墙"的争议,就是在列侬墙上,涂上巨大的红色的数字"70",有人用其他的喷涂遮盖,又有人复原,其间还掺杂着对待香港的不同立场。年轻妈妈们也为这件事情各有观点。

她们的聚会是定时定时间段,大家根据各自的情况,随意。有的来,有的不来,有的把小宝贝托给幼儿园或者家人,自己一个人来,有的带着小宝贝一起来。有的来的早,有的来的晚,有的要等小宝贝睡醒。特别自在随意又温暖的感觉。

聚会的地点之一,是教会提供的免费场所,不过,即便没有这样的场所,租场地的话,几个小时的租金也不算贵,这就是小欧洲的生活。

几位年轻妈妈,有的很关注新闻,有的希望了解但没怎么看消息,有的和捷克丈夫一起看,家里还有乌克兰亲戚,家人自然非常焦虑,夫妻俩观点差不多,但是,比如,看到一些政府表态,显然是做姿态、政治正确地宣誓,夫妻俩的态度就有点不同,本地人更加投入感情,外国人更多理性。她告诉我们,周围的朋友里,有华人太太和捷克先生之间为了观点闹矛盾的,特别是有捷克先生也会逼着华人太太表态的。他们的确受伤了,但是,如果因为受伤就只想到自己受伤,而不想更多的内容,同族意识很有助于感同身受,受害人心态也的确很容易形成。还有一个年轻妈妈,和丈夫讨论如何提供帮助,是提供空余的住房给政府还是直接通过朋友介绍需要帮助的人,最终他们选择通过朋友,当晚,那户逃离乌克兰的人就要到了。她说到很现实的问题,这种帮助不是一、二天,也不仅是一套公寓,可能要帮很多具体的事儿,住、吃、卫生、安顿未来......有的说最近一直感到挺沉重的,家里人甚至想着要不要往西移。

和她们聊天,非常真实。

她们还说,如果中转站有需要就告诉她们。

从乌克兰逃离的印度学生,在波兰遭到极端分子袭击殴打,重者住院治疗。这些人还对火车站外的非洲和中东难民叫喊,"回到火车站!回到你们自己的国家!"

网友好兵帅克又给我们讲了一些他注意到的事情,一个是查理大学的学生,俄罗斯学生和乌克兰学生,有大打出手的,俄罗斯大学生有退学的。1409年,查理大学那会儿叫布拉格大学,那会儿因为不公正待遇,挤走了德裔师生,催生了莱比锡大学。当然,那时候是本地捷克人和德裔,这会儿是因为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争端主要发生在俄、乌学生之间,乌克兰学生担心家乡和亲人,心怀焦虑,但俄罗斯学生则背负着沉重的道德包袱。虽然有教育部的倡议,人们不可能都把情绪控制得那么好。我们以为18、19岁,20多岁的学生青年都是成年人,其实,年轻的心,都还没磨出老茧,还很敏感。

好兵帅克还听到一个华裔小朋友说,他的同学里,俄罗斯学生和乌克兰学生打架。这些柔弱的小肩膀,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包袱。

记得孩子小时候,有一天回家说,妈妈,我不想上学了。因为有人说中国小,中国脏。另一个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一个大个子总会故意搂住他这个小个子,大个子并不攻击他,但小个子挣脱不出来,就会反击,一旦动作过度,就是小个子犯错。

作为母亲,有的时候挺有负疚感的,因为我们把孩子们丢在一个当地人为主流的社会,我们永远无法真正感受他们作为少数群体,需要承受的压力。我们的孩子都算是开朗活泼,我们往往只看到表面上,他们和本地人没什么区别,相处和睦,有要好的朋友。但是,即便听到他们讲出来一些事,我们仍然不具备孩子面对压力的感受能力。

战争正义与否,我们真的不需要讨论。这是基本价值。

但是,方方面面看到的影响,傲慢、虚伪、正义在握、极端主义,真的需要多说说,这些小事容易被宏大叙事遮盖,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些聚集起来,影响深刻。

冬奥会期间,儿子的一位老师,穿着特别设计的五环标志声讨中国的套头衫,儿子认为,作为老师,在上课期间,穿戴这种政治声讨的标识不合适,有些标签和事实之间,也过于简单化。

他被老师解读为"那个中国人支持冬奥会",而且还说,"他可以不在这里生活啊"。

本来,他可以选择支持或反对冬奥会的政治立场,他同时也有另外的选项,就是个人维度之内,非政治化地看体育,虽然奥运会的确被过度政治化了,无法脱离,但每个人的个人空间里,还可以对自我做出选择。老师不应该强迫别人政治化。

再则,对老师这件衣服提出适度的不同意见,和是不是支持冬奥会,还离着好远呢,这位老师的反射弧也是太短了些。

不过,好在儿子已经历经磨练,表现得很平静。老师也在另一个班就着相关的事情发起了讨论,那个班里,一个跟随父母去过几十个国家女同学,也对老师提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老师对提出反对意见的学生,判作业未失公允,为人师的底线在的,底线很重要。

想起这件事,想说的是,很多事情里,我们都看到简单化,反射弧短,短路、断路,这个情况往小了说,是伤人,往大了说,如果简单化到大面积极端化的程度,就真是很坏的时代了。我们担心我们已经处在一个挺坏的时代。

BBC的报道,因为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俄罗斯的猫也受到牵连。国际猫科动物联合会宣布对俄罗斯进行惩罚。5月31日之前,任何在俄罗斯繁殖的猫咪不得进口并登记在俄罗斯以外的任何FIFE纯种猫族谱上。此外,俄罗斯境内参展商的猫咪不得参加俄罗斯以外的任何FIFE展会。不仅金融制裁,俄猫也被隔离。

下午,公众号那篇得罪人的文章,终于被封了。阅读量5万多点,留言差不多1500条,我本来还想着关闭一些早前的留言,放出一些后来的,虽然都是骂,但是张嘴骂的人不同,骂的姿势也不同,放着放着,收到了通知,违规了。

留言里,好多说"举报"的,好多,我相信他们说的都是真话。"举报"的确可怕。一个动不动就能轻易举报的世界,一个平台权力遮天的世界,也就是一个牙周炎把牙“掉”光了的世界。这件事情里也有好多面向,举报者的不善、权力集中、举报之易……简单民主可能形成多数暴力,专制独裁则压制不同声音,本来并非只有这二个选项,我们需要过程,需要细节,需要内容,填补一些概念。然,这二个选项同时存在,更加可悲。

半岛新闻网有一篇报道,介绍了乌克兰的极右翼新纳粹组织亚速团,极右翼、极端民族主义,被指控窝藏新纳粹、白人至上意识形态。2014年成立,包括极端民族主义的乌克兰爱国者组织和新纳粹团体。

2014年,这个组织和亲俄分子作战,夺回了港口城市马里乌波尔,之后他们正式并入乌克兰国民警卫队。当时的总统波罗申科说,他们是最好的战士。

文章里介绍了亚速营的金源,以及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这个组织否认他们坚持的是纳粹意识形态,但从表面的标识上看,纳粹标志被普遍使用。

2015年,美国和加拿大都宣布不会支持亚速营。

2016年,美国解除了禁令。也在这一年,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员有一份关于亚速营的报告。Facebook把亚速营指定为危险组织。

2018年1月,亚速营对罗姆人社区进行屠杀,袭击LGBTQ成员。从这个意义上讲,在S1的LGBTQ主题展览中帮助乌克兰人,倒别有意义。

2019年,美国有40名国会议员联署,要求把亚速营定位外国恐怖组织。

2021年,还有美国众议员再次提出这样的请求。

我那篇公众号文章里,很多留言就在质问"你怎么不提亚速营啊!双标啊!"这种留言当然没必要回复,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可能全面,亚速营的问题,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可以这么轻易就大兵压境,而且拿核武威慑,而且俄罗斯的占领,针对很多平民目标。反俄侵占,也不意味着,我们不去正视亚速营的存在。没在某一篇文章里提到某一点,更不意味着刻意掩盖。

去除这些留言的恶意元素,求全有理的思维方式很普遍。

当然事情的另一面,乌克兰的亚速营,的确值得注意。而这场战争目前暴露出来的种族问题、白人至上的苗头,和极端政治正确的口号,倒真是极左和极右之间的短距离。

极左和极右,关键字是"极",而非左右。

Create your website for free! This website was made with Webnode. Create your own for free today! Get star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