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留学生回到敖德萨了
2022年4月8日星期五
今天把活动的玩具和大部分旧衣服,送到布拉格5区的一家慈善组织,他们有关注乌克兰人,也同时关照无家可归者。
把之前参加二手服装市场,那些小摊主临时留在这里的、还在的,挑了出来,放在人家的袋子里,还留了一些,为继续来这里居住的乌克兰人备用。
朋友帮忙的救助乌克兰组织,找到了布拉格的国际教会,国际教会租了一个场地,布拉格华人妈妈群也用那个场地活动,听说这个场地5月份要退租,但不管怎么样,这个月18日,这里开始提供给乌克兰孩子们活动。
因为已经联系了其他组织,画廊的玩具就没有运给他们。
从敖德萨逃出来的女留学生回到敖德萨了,已经开始回到学校上课,绝大部分是网课,少量的大课在学校,她说,见到男生同学,有的是穿着军服来上课的,他们同时还在军营里。
敖德萨时不时有空袭警报,其他的生活秩序还好。
她说回去的路上,认识了好多乌克兰人,互相帮助,还有她住所的邻居,就好像妈妈一样。
在这样特别是时刻,人们释放出最大的善意。
如果我是这个女孩的妈妈,一定不会让她回去,但作为旁观者,我能更加冷静地尝试去理解她,虽然,一位朋友和她长谈过,试图劝阻,但,朋友,当然只会把意见和能想到的危险为她罗列一边。
她在欧盟申根区内,仅获得了14天的临时签证,欧盟国家给乌克兰人长期签证。这里面有歧视吗?我不觉得。这里面的确有不同。
从最高境界的理念上,我们可以说,欧盟应该一视同仁,对所有人开放,给予同样的待遇。但是,从实际操作层面,国家,还是一个最现实存在的机关,我们每个人都有个母国、国籍,接受双重国籍的,还有些不止一个国籍。我们且不说个别的无国籍人士。
于是,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国家,就好像领养我们的家长差不多(不严谨)。
那么,这个时候,发生了战争,很多人的生活和计划被中断了、打乱了,邻国救助,对所有人开放临时签证,以便大家从长计议,对遭受战争国家的人,开放较长期的签证,因为他们回不去--回去很危险,对其他国家的人,没错,无辜受到连累,可能由此改变人生,但,毕竟有母国可回,所以,邻国只尽一个临时中转帮助的义务,并不照单全收。这在实际操作层面,是可以理解的。
于是,问题来了,处在这样境遇里的大学生,该何去何从?
留在邻国,留不下。
二个选择,回到乌克兰,有危险。回到母国中国,她原先的人生计划完全被打乱。她把危险系数和打乱人生计划,放在天平的二边称量之后,决定返回。
当然,也许是基辅甚至哈尔科夫,称量的结果会有不同。
敖德萨,一般看来,还是相较之下安全的地方。
仍然,我很敬佩这位女生的勇气,为了自己想要的未来,做出了一次勇敢的选择,衷心祝福她!!!
有一个Facebook友谊指数,基于使用Facebook的亲密友谊数据,测量了乌克兰和欧盟国家之间的社会联系。这个指标叫做SCI。
SCI指数越高,就是亲密关系越好。
对于乌克兰人来说,SCI指数最高的欧盟国家是捷克,波兰接收了超过200万难民,指数排名其实在第2位,爱沙尼亚在第3位。
捷克是接纳乌克兰人的第三名,这个和国家的规模、距离都有关系。到现在为止,捷克为超过27万乌克兰人签发了保护签证。
而本身,去年年初的数据,捷克有大约16万乌克兰公民在这里生活。
与此同时,我们关注到冯德莱恩,乘坐火车去了基辅。欧盟会给什么支持,如何尝试谈判收场,等等,都在新闻里,或者有些暂时不能公布的内容。
看到一段小视频,冯德莱恩抵达,和泽连斯基握手,然后上楼、入座。整段过程,对比平常的外交访问,缺少了部分仪式感,更加真实、自然,这个在战后也可以适当保持。
还有上海封城的种种胡闹,如同一架没有制动的疯狂机器。想到卡夫卡的《在流放地》里面那台机器。
最近总是想起小时候耳熟能详但从未从深处想的口号: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胜利到底是什么?不苦不死的日常生活,难道不是最大的胜利?这是一种无知愚昧加恶毒的迷思。
另外,有上海求救的文章被封,有人写文章批那个举报之人,那个举报之人说"不要给国家添乱",国家是拿来干什么的?不就是维护国家里的人的生活吗?国家里的人遇到困难,都不给国家添乱,那还要国家干什么呢?这话应该是无政府主义说的才对,可是,又去举报,不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