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咖啡十四:ARCO

18/02/2016

咖啡知己,去泡布拉格-14

韩葵 韩葵布拉格 2016-02-18

这家其实没办法泡了,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可以。

它停业了。

房子归内务部所有。

没见到招租的招牌。


其实我们来到布拉格的时候,它是开着的,门上还贴着可以用饭票消费的标志。但那时候我们没去过,想去的时候,发现它早关门了。就像说我们和赫拉巴尔其实住的很近,说不定还和他共同乘坐过同一趟电车进城,但是,当我们想看看他的时候,他已经仙去多年。

看看你的左右,身边的同事、朋友,父母、孩子,今天是你、我、他们,正在享受的生活,也是明天我们即将怀念的历史。


在布拉格,特别是那个时代的布拉格,一个人的公共社会生活,很大部分是在咖啡馆,我们现在的公共社会生活呢?餐馆还是手机上的朋友圈?

这间叫做ARCO的咖啡馆,1907年开业,里面不仅放着欧洲重要的报纸,供客人阅读,还有很多文学期刊,也就是说,他们的经营定位是文人们。


在ARCO形成了一个后来被维也纳讽刺作家Karl Kraus称作"ARCONAUT"的ARCO咖啡文艺朋友圈。卡夫卡的性格是不喜欢大范围聚会更加喜欢单聊的,但他也从一开始就参加了这个圈子的活动。


卡夫卡还在这里遇见了后来成为他的情人以及翻译者的女记者蜜莲娜,蜜莲娜其实也是在这里遇见了她的丈夫作家Ernst Polak,和卡夫卡开始谈爱情的她已经是有夫之妇。卡夫卡虽然一度鼓起勇气,最终还是选择了退却,没有把蜜莲娜从她丈夫怀抱中抢过来。

1925年,蜜莲娜和丈夫离婚,回到布拉格。二战中,勇敢的蜜莲娜参加了抵抗组织,不顾生命地救助犹太人,1944年去世。


ARCO文艺圈的人,和蒙马特不完全一样,但有很多是重合的,这里有Franz Werfel, Willy Haas, Paul Kornfeld, OskarBaum, Max Brod, Egon Erwin Kisch。


我们现在的朋友群很多,不同的群,常常有大部分相同的人,但是,因为不同的群主,或者因为那小部分不同的人的特点,即便很多相同成员的不同群,居然就呈现了不同的话题倾向。


当年布拉格的咖啡圈,数来数去差不多同样的人,有没有因为小小的一些不同,或者不同的咖啡馆,他们就会在不同的地方呈现自己身上不同气质,谈论不同的话题呢?

泡群好玩儿,还是泡咖啡有意思?

微信发布

Create your website for free! This website was made with Webnode. Create your own for free today! Get star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