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历的疫情没有成功只有结束

14/04/2022

2022年4月14日星期四

昨天的没发出来,结果今天忍不住又想说二句。

想说说我们经历的"没有成功,只有结束"。

还想说说所谓的"躺平"。

以及小白眼里对疫苗和疫苗结束的理解。

看看不同国家的防疫,正常状态下,基本上经历这样三段过程。

初期

最初的1、2波,当时感觉很吓人,几十、几百、几千,都觉得受不了。

回头看,那个时候的总感染数字并不高。

那时候的无症状感染者似乎只是少数--这个只能说印象,因为没有数据,我自己更不是专家。

明显症状的人还是挺多的,比如我家的邻居,一家四口,有发烧全身无力,有像重感冒,有失去味觉很久......。

重症比率也很高,看各国死亡数字就知道了,很惨。

那时候,一下子出现大数量显著症状和重症的地方,医疗资源真的应付不过来,医生们也在尝试各种药物、药物组合,有争论、有怀疑,有些看似有效的药物,还有短缺。

比如当年的意大利、西班牙,各种揪心的悲情故事。

多数防控措施,是禁足令。

社会好像是一架机器,或者说好像人体,各个部分都在运转。以人为例--

可以一段时间内:不运动、不做某种动作,不吃某种食物,不穿某些衣服,不看演出等等。

但是,人必须呼吸,必须吃饭,必须喝水,身体里的器官必须一刻不停地运转。

这样就可以区分必要和非必要了。

必要的必须一刻不停运转的部分,这种运转不是取缔原来的运转方式,如果这样做,无异于给一个健康人插呼吸管插伺食管插导尿管--话说,现在上海的防疫,就如同打着防疫的旗号,让上海原来的各种输送断流,然后,用志愿者、街道、各地支援,给上海插各种管子。

低度运转就意味着,是按照原来的方式,继续运转。但是,对于一些消费性的活动,未必需要每天做的活动,给予限制。

那么,对设施的限制,就比如:

电影院、娱乐场所关闭;

餐厅取消堂食改为窗口外卖,但不粗暴地停止营业,可能有些地方有过几周的停业,假如有,就算比较大力度的措施了;

婚礼、葬礼都要进行,但是限制人数;

服装店关闭,我见过最荒诞的,是为了公平,超市里的服装、日用拦起来不卖,只卖食物和必需品。于是,儿子过生日那天,我们就没买到蜡烛。

这个也够走形式的,人们都进店了,拦住几个货架搞什么呢?这个事儿,最先从爱尔兰或是英国听说的,是因为服装日用商店关闭,店主就提出,超市里继续卖同样的商品,对他们不公平,于是,政府就按商品性质切,不是按照商店性质切了。这属于活人被尿憋死的法子。

食品超市、医院都是必要设施,如同人体的基本器官,都照常营业。很多地方,超市分开了老人时段和非老人时段,来照顾长者。

对人的限制

最严的看到过,可以出门购买日常生活用品,但是散步和遛狗就有距离限制了,比如方圆1公里,方圆500米,对待遛狗比对待散步,通常还更宽松一些。不能出城,不能跨境。

如果把人和社会设施分别放在两端,我们可以看到--

一端是对人的限制,用几公里、几百米向人的方向压缩,缓慢地有度地压缩,不能一下子封到门口。

另一端是对设施的限制,用分类用营业方式用营业时间向设施压缩,不能一下子叫停。

这二端之间的联系,是设施那端,需要人员到位才能运行,这些人该上班的必须上班,该到场上班的必须上班,对这些人的防护,提供各种设备,除了洗手液、口罩,还有比如收款台的玻璃挡板等等,后来,当然疫苗对他们是优先的。

这二端之间的联系,还有就是消费者,可以到开业的地方去消费。

背后的各种上班,上学,有不同的尺度来继续。

总起来说,就是人们在懵懵懂懂之间,采取了比较严的措施,但是严之有序,病毒比较凶猛,大众比较无措,重症比较多,医疗比较紧张。

中期

中间阶段,就比较简单了,各种中间。

当然,这是比较简单化的说法,所谓中间阶段,可能是第2、3、4、5波,各地不同。

病毒传播感染人数,多数大大超过第一波,重症率死亡率低于最初,但是,因为分母大,即便比率低了,分子也仍然挺大的。

措施基本上是沿着最初的思路,有好多国家因此废掉了卫生部长什么的,但是,其实做法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大而化之地说,就是普遍比最初那些,在尺度上都有放松调整,因为有经验了,发现有些事儿干的画蛇添足,还有些该干的做的不够。

比较明显的,是关注到次生灾害了,关注到,小小的一个节点变化,都是牵一而动全的事情,虽然,有些事情,冒着副作用也要做,有些就要更加谨慎。

就好像我们前面说,人可以一小段时间不运动,但是,有的人不运动,可能就发生血栓了。

社会也一样,家长看孩子,孩子的心理问题,老人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入学一年了,没见到老师和同学,毕竟,社会里的人,不仅仅喘气儿和吃饭。

所以,政策上,对人,更小心更细致,对病毒,更勇敢。这也可以叫做比过去成熟吧。

最重要的就是疫苗差不多开始接种了。这是勇敢的基础--手里有了武器,这样的勇敢才不是鲁莽。

后期

然后就是目前这个阶段,Omicron又出现了变种。

但是,看看各国的数据,病毒传播的感染者,对比前二年曲线再创新高。可是重症率死亡率降了,绝对的重症人数、死亡人数,也大幅降低,就是说,分母超级大,分子却那么小,那比率也是降低幅度很大。

虽然我是小白,我多次拿着计算器比对过那些数字。这种计算比对,肯定太初级,但是,对于我们建构一个常识理解是够用了。

措施呢,进一步放松,正常生活从来没在本质上被影响,但是,有被各种打扰,这些打扰一步步撤出。

疫苗和治疗经验和方法,则是一步步加强。


人们需要检讨的

是各种细节,比如,最初哪些措施有点劳民伤财的意思,有些防范过度,有些不够公平(公平不是相同),以及哪些不够果断,哪些次生灾害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哪些直接灾害本来是可以减轻的。

这些细节,可以细致到哪天戴口罩,哪天摘口罩,哪类商户还要要求戴口罩,哪些要求戴口罩属于多余。

我对有人用"躺平"代指西方国家防疫,即便是为了自嘲,我仍然反感这种容易发生误导的代指。

这不是躺平,是正视现实和科学的决策。

再用小白的理解说说疫苗。

灭活疫苗,比较像老师教我们解一道例题,我们以后碰到同样的题,就会解,碰到变化了的题目,会思考的同学(身体免疫适度活跃)还会解,相对思考简单的同学,见到新题目,就抓瞎了。

mRNA疫苗,比较像老师教我们解一类题目的方法和思路,不会带我们完整做一道例题,但是,会拿出题目里的关键片断,解释如何抓住要点,突破思路,解开题目。这样,不管什么同学,再见到新题目,都会解。不过,总归有功课稍好与稍差的同学,解题的能力还是会有差异。

题目总要碰到,它来了就不走了。

这道题,就是SARS-Cov-2。

加强针疫苗,就是老师需要不断给我们复习。

复习到什么时候为止?


复习到题目已经不成为难题了,难不住什么人,大家不当事儿了。


怎么样才能到这步呢?


绝大多数人都解过一遍以后,至少,足够的人解过题,足够的人真的对解题方法烂熟于心。据说,二者合起来达到90%比较好。


担心的地方不做题


话说回来,老师只带着做一道例题,反复做这道例题,并没有什么解题方法和公式,同时,发现题目自己已经变得比较容易了,还拦着大家,生怕大家碰到题目做不出来。

于是,会解题的人,还是少数,这事情怎么能过得去呢?

这个地方占了全世界1/5的人口。


解药?


解药就是开放进口疫苗,开放社会,加强医疗建设、医疗培训、关注体弱高危群体。

病毒在,疫情不在,就是疫情结束。

我们要结束的是疫情,而不是病毒。人,是被眷顾的对象,不是被政策的对象。

旁的荒唐,不在这说了。有那么多几万几十万阅读的文章,看到心痛。

Create your website for free! This website was made with Webnode. Create your own for free today! Get star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