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咖啡十三:蒙马特

17/02/2016

咖啡知己,去泡布拉格-13

韩葵 韩葵布拉格 2016-02-18

人很分裂的。

我们会在家里,把上个年代的桌椅家具适时地换掉,不仅如此,甚至把父母家的旧桌椅,也越俎代庖地做主换掉,换成时代款;在外面,却疯狂地追捧那些几十年上百年没有装修没有换桌椅的老地方。


家里过新生活,跑到公共空间怀旧,或者这里没什么我们的怀旧,也跑去幻想旧时气氛。


蒙马特(Montmartre)咖啡馆,和哈维尔图书馆连在一起,偶尔参加过那边的读书活动,早来的人们会在这间咖啡小坐,这里是卡夫卡和布罗德讨论问题的地方。


这里的桌椅像是很多年没有动过,104年前会不会就这个样子?从开始那时候起?


不仅位置,真的就这个破沙发,这把雕花的旧椅子,就是那些人坐过的?

当年那些文学大咖们?

亚罗斯拉夫哈谢克(JaroslavHašek),他写了《好兵帅克》(GoodSoldier Švejk)、弗兰基谢克朗格尔(František Langer),剧作家、作家爱德华巴斯(EduardBass)、弗兰茨维尔福(FranzWerfel)、古斯塔夫梅林(Gustav Meyrink),他写了《傀儡》(The Golem)。


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卡夫卡的朋友马克斯布罗德(Max Brod),没有遵照卡夫卡的意愿,将其手稿烧掉,而是陆续出版,布罗德还推荐过哈谢克,不知道哈谢客和卡夫卡是否也在这间咖啡馆相遇过,他们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卡夫卡的朋友约翰内斯·乌兹迪尔(Johannes Urzidil)后来说过,"实际上,卡夫卡的消失标志着从捷克-日耳曼-奥地利-犹太混合体中产生的布拉格知识界的结束,这个混合体曾在几个世纪中起着支撑和激励布拉格的作用。"咖啡馆的客人们还对报告文学大师基西(Egon Erwin Kisch)的轶事津津乐道,这位基西被称为"无产阶级报告文学奠基人"之一,1919年加入奥地利共产党,反法西斯斗士,发表过报告文学《布拉格街头拾零》、《布拉格军团里的士兵》、《怒吼的新闻记者》、《沙皇、东正教教士、布尔什维克》,他曾在1932年秘密访问过中国,写了《秘密的中国》,还有《亚洲巨变》。


咖啡馆用什么吸引着这些文学家和文青们呢?做活动,现代人们的经营方式表面上变幻出很多新花样,其实本质上也还是这些套路,不过,从不同时代的花样,可以揣摸出时代的特点和流行风,那个时候,他们在咖啡馆里,轮流用捷克语、德语、意绪语(Yiddish犹太人使用的德语、希伯来语等的混合语言),开展座谈辩论活动,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布拉格的多样化,还有人们对辩论的喜爱。


和尚辩经、文人论战,思想和观点总是交流辩论才更明晰,拒绝辩论、脱离逻辑轨道的辩论、和稀泥,以及⋯⋯,都不利于观念进步。


这里是这些文人的老城泡,距离比这里看起来高大上的卢浮、斯拉维亚、民族咖啡馆,这里看起来更接地气,那时候可不是现在这么陈旧的老店哦,也是有当时的著名艺术家设计了立体派的装修,艺术家们还为咖啡馆设计了招贴海报⋯⋯

微信发布

Create your website for free! This website was made with Webnode. Create your own for free today! Get started